了解成考了解成考 报名流程报名流程 加分政策加分政策 真题汇总 18-23年真题汇总 成考办电话成考办电话

咨询热线

15700080354 (点击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考试题 > 正文内容

2024年浙江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6)

时间:2023-11-17 10:03:57 作者:储老师

学历提升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历史观

研究人与人类社会,首先遇到的就是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社会历史观所涉及的是社会历史领域具有根本意义的重大问题,如社会的本质与结构、历史的规律与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等等。

社会历史观与哲学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历史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然而人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是许许多多的人结成为社会;人也不可能静止地存在,于是世世代代的人延续为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社会就是人在空间上的展开,所谓历史就是人在时间上的展开,所谓社会历史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自身为客体而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总观点、总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它所面对的应该是整个世界,它所研究的应该是无论自然、社会、思维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并需要研究世界本质与规律的只能是人,人是世界上惟一的主体,物质世界及其本质与规律是因为有了人才成为客体的。因此在哲学研究的对象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本身的本质与规律,社会历史观也理所当然地是哲学的必须的和主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作为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基本原则与立场上与其所从属的哲学世界观保持一致。然而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却并不总是这样。那些在世界观上坚持唯心主义的哲学,在社会历史观上当然还是坚持唯心主义;那些在世界观上,特别是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的哲学,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成了唯心主义。也就是说,直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19世纪上半叶,人们仍然没有建立起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如果说在整个世界观领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军对垒,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却是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主要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水平的局限,以及社会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特殊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唯物的、辩证的世界观的同时,将唯物论与辩证法也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唯物史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成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相统一的“一整块钢”。

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并不是哲学独有的任务。社会历史问题也是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区别而言,社会科学是以社会历史的具体领域、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而哲学的社会历史观则是以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就联系而言,一方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是首先对社会历史各个领域与过程进行分门别类的具体研究,通过这种研究积累大量的材料,然后才能上升为社会历史观,所以,社会科学是社会历史观的基础,社会历史观是对社会科学的综合与概括,社会历史观离不开社会科学;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观一旦产生又能反过来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给社会科学研究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社会科学离不开社会历史观。总之,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割裂二者的联系或用一方否定、取代另一方都是错误的。例如,我国曾一度出现过的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社会学,特别是理论社会学的错误,既伤害了社会学,也伤害了哲学。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面对的是社会历史问题。全部社会历史现象可以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第一,它是一切社会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社会生活繁芜复杂,但概括起来无非社会物质现象和社会精神现象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就是对这两类现象的最高概括和抽象。因此,要建立哲学高度的社会历史观,就必须研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两大现象,并回答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社会历史观是整个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作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自然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属于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或历史唯心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切对立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第四,它规定着各门社会科学及现实生活中研究解释具体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观点。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根源

(1)唯心史观及其根本缺陷

唯心史观有两个根本缺陷。

凡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属于唯心史观或历史唯心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以前,一切历史理论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通俗地说就是:第一,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思想动机之类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唯物史观并不否认思想动机的作用,但认为思想动机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根源,而且是物质根源。第二,唯心史观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帝王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唯物史观并不否认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但认为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

(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自从有哲学以来,在自然观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唯心史观的产生及其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独占统治地位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阶级和认识论的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手工劳动的生产规模狭小,人们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隔绝状态;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社会的这种发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会本身发展缓慢,内在的深层的东谣不能充分展开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不到社会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从而无法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用想像的联系去取代社会历史本身的客观的联系。

第二,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直接同阶级利益有关。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只能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产生系统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观,更不可能产生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另一方面,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都是掌握着精神生活的特权,但只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贬低广大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而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的力量而夸大统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确面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唯物史观。

第三,认识论根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着重大的差别:自然规律是由自然界中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一切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无不打上参与者,特别是少数发动者和带头人的意识的烙印。这一切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和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而不去探究这些“大人物”为什么会出现,他们的思想动机产生的物质根源是什么。因而不能揭示出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但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思想理论来源。尽管唯物史观产生以前,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总体上受唯心史观的支配,但还是出现过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成为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大大深化。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就提出过“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第一次从经济上对社会人群进行了分析,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明确提出应该从社会本身去认识和理解社会政治制度,而不是以某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解释这个社会的特定状态。又如,关于阶级斗争及其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把英国革命描写为资产阶级与贵族为各自的利益而进行的一场斗争,法国历史学家米涅认为阶级斗争是法国历史政治事变的动力。再如,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主张用新的更合理的社会取代这种制度,提出了一些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圣西门提出“一切人都应当劳动”,傅立叶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欧文甚至亲身进行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验。上述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唯物史观,但对唯物史观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对马克思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大启发意义,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

第二,社会历史条件。到19世纪中叶,欧洲的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矛盾进一步展开,历史事件的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逐渐显露了出来,人们审视社会历史的眼界大开。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其历史主体意识的觉醒,其在动摇旧制度斗争中所展示的强大力量,其对美好社会的强烈渴望,都呼唤着唯物史观的出现。

这一切表明: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已经成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即使不是马克思,也会有别的什么人把它创造出来。

(2)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次有了完备的形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并称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在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固然是错误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彻底的。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不彻底性具体表现为,它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了唯心主义。所以恩格斯称之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的荒谬性,也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统一。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对它的每一部分都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具体的社会历史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美学等等。这些具体的社会历史学科以往主要是在唯心史观的指导下建立的,因而总是从社会意识中寻找各种社会现象的根源,不仅不可能正确揭示社会历史某一领域的规律,它们自身因此也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创立以后,人们才终于明白,社会历史现象的最终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运用这样一种方法指导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就不会把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思想动机,而是要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就不会满足于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是要去揭示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部联系,即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科学具有如同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性而成为真正的科学。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学籍查询:3月初

微信公众号

考生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APP
下载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扫描
二维码
反馈
建议
回到
顶部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