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成考了解成考 报名流程报名流程 加分政策加分政策 真题汇总 18-23年真题汇总 成考办电话成考办电话

咨询热线

15700080354 (点击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考试题 > 正文内容

2024年浙江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考点(4)

时间:2023-11-17 10:06:55 作者:储老师

学历提升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上说明什么是哲学。哲学与世界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以理论形式系统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其次,世界观人皆有之,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都会自发形成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哲学则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再次,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最后,世界观人人皆有,因而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就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它;但哲学又是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认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掌握。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首先,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可见,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其次,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又体现了世界观的差异。再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依据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的发展和斗争史的科学概括与总结。

要把握思维和存在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必须了解它的性质及其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具体说来,主要依据是: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任何哲学理论,实际上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和决定着哲学家们的基本立场和哲学的基本路线,以及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方向、原则和方法。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一切活动,高度概括起来,就是两件大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不可避免地、经常地会发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即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在社会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符合客观,这就是唯物主义态度,就能取得成功;反之,凭主观想像办事,脱离客观实际,就会遭到失败。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或本原的问题,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从时间上看,谁先谁后;从空间上看,谁产生谁;从因果关系上看,谁决定谁。也就是说,谁是世界的本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的理论,在哲学上通常叫做本体论;而研究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理论,则通常称为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制约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哲学都必须回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也不能少。但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是解决第二方面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入。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就不可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然而,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正是为了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基础上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实现我们认识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因此,离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关系孤立地谈论二者的本原关系,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研究本原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3.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科学标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把握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别哲学基本派别的惟一科学的标准。依据哲学家怎样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一切哲学,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就是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但它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实质,主要是用什么观点、沿着什么路线去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第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是可知论者,可见,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不可知论是违背事实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本派别,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不可知论只是表现了哲学路线上的某种不彻底性,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第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定神创世界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土、风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朴素性质。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优良传统,高举无神论的旗帜,在反对封建主义、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彻底性(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惟一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

其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哲学史上出现过许多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这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古希腊的柏拉图叫“理念”,德国的黑格尔叫“绝对精神”,中国的程朱学派叫做“理”。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如中国古代的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英国的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在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而对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不同回答,即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又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因此,人们应当从事物的联系或矛盾,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研究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使我们的思维与存在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辩证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辩证法;第二个历史形态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同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因为如此,形而上学不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及其运动,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古代形而上学笼统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无论在中国或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近代,欧洲的形而上学成为系统的思维方法,这是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程度相联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对抗。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学说,但它不构成哲学的基本派别,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这个问题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含义和它们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相互关系中得以理解: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总是先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所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不存在独立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别,辩证法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唯物主义,表明这种唯物主义又是片面的、不彻底的;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辩证法,也意味着这种辩证法是在神秘形式中被歪曲了的不科学的理论。哲学发展的趋向必然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与此相交织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

首先,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指社会实践的性质和发展状况,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就存在着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厚根源。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造成理论思维双重化的最基本的根源。人们在一定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只要依据客观事物固有的性质和规律去改造事物,辩证地处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获得成功。这种事实的不断重复和积累,并在实践中坚持这一方向和路线,就必然产生唯物主义观念。相反,如果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割裂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片面夸大主体的创造性和精神的能动作用,使主体脱离客体的制约性而陷人唯意志论,或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体脑劳动分离,人们对自然力和社会现象无知和屈从而陷入宿命论,这样就会产生唯心主义观念。

其次,认识根源。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事物和歪曲认识事物两种可能性,即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和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主观反映客观的活动。坚持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对象,认识发展的趋势是不断深入和接近于客观对象的一定方面和一定层次,这就可能而且必然产生和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反之,如果由于主观性和片面性,割裂认识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割断认识主体与客观对象的联系,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形式,就会颠倒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陷入唯心主义。

最后,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分不开的。一般说来,社会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了变革现实、发展生产,敢于面对现实,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成为唯物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相反,社会上没落的、反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反动统治,总是要掩盖事实真相,歪曲事物的本质,它通常和唯心主义相联系,成为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坚实的阶级基础,

有其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欧洲,18世纪开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相继完成,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自身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并尖锐化。1825年,英国发生了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同时,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随着成长,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开展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斗争。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由“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发展到争取建立共和国。1837年。英国工人开始了以争取普选权为目标的宪章运动,1839年、1842年和1848年先后三次掀起高潮。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直截了当地宣布了反对私有制社会。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废除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力量。

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发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而产生的。同时,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经济政治条件,为正确认识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的阶级关系简单化和阶级矛盾明朗化,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同经济关系的联系清楚地表现出来。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和民族的封闭状态,大大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人们有可能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情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发现其共同性和重复性,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总之,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

三大科学发现的科学价值在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细胞学说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生物进化论则证明生物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三大科学发现,说明了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和过程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性质,为从哲学上概括物质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其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了“基本内核。”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分,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把握它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对象的深刻变革,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统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由于生产和科学水平的限制,都没有搞清楚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什么。它们或者把哲学看成是一切知识的总汇,或者看成是“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科学知识门类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三大门类: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知识,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科学知识,它们统称为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第二,二者的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哲学所抽象概括的只是具体科学的共性或共同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或机械相加。

第三,在各个时代里,哲学往往高出那个时代的思维水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科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时代所提供的哲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的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旧唯物主义传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以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创立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世界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虽然坚信世界的物质性,但对物质世界作了机械的理解,看不到物质世界由内在矛盾引起的发展变化和辩证运动,其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同时,旧唯物主义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割裂了自然和历史的辩证关系。它仅仅在自然观领域才是唯物主义的,当它一触及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识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的困惑中,最终在社会历史观上重归唯心主义。

以科学实践观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理论内容上与旧唯物主义也有显著的不同,即它既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其思想核心的统一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各自分离的两种不同的“主义”,它只是同旧唯物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展现的两个“新”的方面、两个主要特征,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和称谓,是“新唯物主义”的辩证性和彻底性的标志。

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演变,无疑是哲学发展的重大进步,但这一进步是以牺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为代价的。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辩证法则在唯心主义那里受到窒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相互脱离的。然而客观世界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是物质性和辩证性的统一,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克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克服了这个矛盾,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互渗透、彼此贯通,是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指明主体与客体、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等处于客观的普遍联系、永恒运动和辩证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物质性,内在地包含着世界的辩证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世界的辩证性,又是以世界的物质性为前提的,“观察的客观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首要因素。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体系中。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而且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统一起来,这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独创。

在以往的哲学中,历史观从总体上看都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连在自然领域内比较坚决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也难免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也是它的一个简要的定义,更重要地表明它是一个完整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广泛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科学体系,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而且都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指导实践中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只有把握其实践性,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严格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使哲学具有真正科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惟一科学的哲学,一是因为它有自然科学基础;二是因为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因为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成为科学的哲学。

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其革命性表现在:第一,它不崇拜任何东西,认为一切事物都要灭亡,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第二,它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是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绝大部分是属于剥削阶级的世界观,为剥削阶级服务。个别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有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甚至某种程度上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但也不能指导劳动人民为自身的解放而进行斗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从总体上说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因此也无法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发展规律是一致的。革命性要求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愈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变革现实的革命性,就愈要求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性及其规律,特别是正确地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具备严格的科学性,才能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起到改造世界的革命作用。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归宿和必然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将近四千年,在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它就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们思想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才能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逐步形成一条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提供了保证,使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理论观点杂然纷呈,一些西方理论著作大量涌进中国。其中不乏科学的可供我们吸取和借鉴的内容,但也有不少错误的、颓废的内容甚至带有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企图。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同时,我们的实际工作也会受到主观主义、脱离实际、违背人民根本利益等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的干扰,这也需要我们具有区分是非的能力,以免在工作中造成过多的失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鉴别理论上和路线上的是非、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思想武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和运用概念的艺术,虽然表现在不同科学中,但主要凝结在哲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中,哲学是理论思维和运用概念的艺术的杰出成果。理论思维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理论思维,而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和理论思维的精华,是人类认识史凝结的最高成果。要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能力,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基本的途径。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学籍查询:3月初

微信公众号

考生交流群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微信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APP
下载

联系微信
联系
微信
扫描
二维码
反馈
建议
回到
顶部
微信客服